在中国的法律规定中,老年人可以通过立遗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遗产分配意愿。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个人财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因此,老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将遗产留给谁以及每个人继承多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老人的遗嘱可以包括对继承人进行不同份额的分配。具体的继承份额比例可以根据老人的个人情况和家庭关系来确定。例如,老人可以选择将其遗产平均分配给所有的法定继承人(如子女、配偶等),或者也可以选择特定的继承人多分或少分,甚至完全不给予某些继承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人有权利通过遗嘱自由安排其遗产,但这种安排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和限制。例如,老人不能通过遗嘱剥夺未成年子女或无劳动能力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如果老人想要改变法定继承顺序或者减少某个继承人的继承份额,也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并在遗嘱中明确说明原因。
此外,即使老人已经立下了遗嘱,继承人也应该遵守遗嘱中的规定。如果没有有效遗嘱,则应当按照法定继承顺序来分割遗产。在中国,第一顺位的法定继承人是配偶、父母和子女;第二顺位的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只有在第一顺位的人全部放弃继承权或者没有资格继承的情况下,才由第二顺位的人继承。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遗嘱内容引发的家庭纠纷。例如,曾经有一起案件涉及一位老先生在其妻子去世后重新订立了一份新的遗嘱,将大部分遗产留给了他的孙子而不是他唯一的儿子。这个决定导致了父子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对簿公堂。最终法院判决该遗嘱无效,因为老先生的儿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有平等的权利继承父亲的遗产,而老先生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为何要排除儿子的继承权。
综上所述,老人可以通过遗嘱来设定继承份额的比例,但是这样的分配需要遵循法律的约束和要求,确保公平合理,并避免可能引起争议的情况出现。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或者担心未来可能出现的纠纷,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制定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并妥善保管好相关文件以备将来使用。